(圖/unsplash)
根據統計,美國約有8530萬身心障礙者,相當於全美30%人口,美國研究學會估計,這個群體的可支配收入高達4900億美金。這個數字也引出一個問題,在這個重視共融的時代裡,時尚產業是否還在忽略身心障礙人士呢?
文/若水國際《礙的萬物論》編輯團隊
當然,也有些品牌意識到身心障礙群體的消費力,美國休閒領導品牌Tommy Hilfiger幾乎佔據了相關討論,他們的無障礙服務系列Tommy Adaptive在2016年以小孩為目標客戶,隔年秋冬系列客層擴大到成年人,主打「為所有人設計的創新功能產品,創造新的穿衣體驗」。
這系列的設計精神展現在細節上:磁鐵鈕扣、可調整腿部開口和方便使用的閉合裝置等功能。最重要的是,這系列產品兼具品牌的設計美學,讓身心障礙消費者在時尚產業中也能消費到心儀的產品,在兼具功能的情況下,價格也差不多。
但只有Tommy Hilfiger提供這系列產品的話,時尚產業還是不會有太多改變。
和Tommy Hilfiger合作的肢障模特兒Cax,過去和不同品牌合作,也因為在走秀活動中使用義肢而引起討論,她認為:「不可否認現在比十年前好多了,但還有很多事情需要改善,很多品牌仍以視覺與樣板主義(註一)做為反對理由。」
即便我們認為共融運動在時尚產業已經盡可能撕下很多標籤了,不論是種族、性別還是尺寸,但是在身障人士上的改變仍非常緩慢,隨著品牌爭相(或至少表現得像是)表現多元的特色,多數關於身障社群的討論還是被排除在外。
不是讓身障人士去適應的服裝設計
16歲的小兒麻痺患者馬修在2015年寫信給Nike,他希望自己能不靠任何幫助穿上運動鞋,公司因此花了三年開發創新系列「FlyEase」,這款設計能讓使用者輕鬆脫掉或穿上 運動鞋。
鐘錶製造商Eone則獨樹一格,將自家產品稱為「碰觸設計便能知道時間」,透過表面扶起的標誌和有磁力的滾珠軸承,讓穿戴者可以感覺到時間的流動。
這些倡議的共同點是,不是使用者去適應設計,而是產品找出適合身障者的設計,將他們帶入時尚產業的視野中,而不只是簡單地認為要讓他們跟其他人一樣打扮的很時髦。
時尚顧問兼內容創作者高德利,出生就有腦性麻痺,多數時候需要以輪椅代步,裘蒂說:「一般來說我不穿無障礙衣服,我也沒有想要去找那些衣服來穿, 我穿我喜歡的衣服,」
「為何不從一開始作成通用設計?通用設計可以考慮到每個人,許多品牌卻不考慮其他人。」裘蒂補充。
身障時尚代言人不足
高德利也提到,最需要處理的問題是,不論這個品牌有沒有推出無障礙服飾,問題在於現在對身障者的錯誤描繪,以及身障代言人不足的問題。
Cax也進一步舉例說明,「如果你雇用黑人模特兒做廣告宣傳,但化妝師卻沒有相應膚色的粉底,你會怎麼做?你會去找適合她的粉底,同樣的,當雇用身障者、拍攝場地卻沒有通用設計,當人們看到網路上的照片並讚揚品牌時,卻不知道幕後發生了那些事情。」
美國泳衣品牌Chromat的執行長貝卡說:「我希望我們的設計要比輪椅斜坡能帶來的更多。」貝卡的建築背景讓她能製作出兼具功能性的服裝,多年來Chromat的系列產品「增強泳裝」系列,便是擁抱身體類型的多元化。
「這系列設計試圖讓大家注意身體的多元性,但對我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是我們彼此合作,而不只是品牌說說而已,而是我們邀請身障夥伴加入團體一起討論。」貝卡說。
讓圖像成為改變的動力
雖然不能要求時尚改變整個社會,但我們能從中看見是圖像的力量,圖像可以成為巨大推動力,幫助身障人士真正被看見。
高德利說:「大品牌有責任在身障時上的領域開闢一條道路,如果不這麼其他人就不會跟著做。 越多品牌討論身障議題,便更能提高人們對身障的關注,甚至改變人們的日常生活。」
註一:樣本主義(tokenism),指的是組織會刻意提拔或標榜少數群體中的少數人,以製造平等或重視弱勢的假象。
資料來源
It’s Long Overdue for Fashion to Think About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編譯:力前/湘瑾
礙的萬物論
礙的萬物論由若水國際創立,關注身障就業議題,致力翻轉社會大眾對身障就業的刻板印象,形塑多元共融的職場文化。
若水國際是一家兼顧商業獲利和公益理念的社會企業,秉持「Tech for Good」的理念,致力透過創新商業模式活化身障人力資產,讓身障者可以進入BIM(建築資訊建模)和 AI人工智慧等雲端科技產業,成為數位經濟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