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礙的萬物論編輯室
小說改編同名電影「我就要你好好的」在2016年登上大螢幕,雖然影評大多稱頌浪漫的愛情、也賺了不少人的熱淚,但針對關於電影裡對身障者的詮釋,有些人有著不一樣的聲音。
(同場加映:電影|四部身障者的人生縮影)
電影男主角威廉・崔諾是一個因意外而終生癱瘓的男人,愛上了他的看護露易莎。故事本該是非常具啟發意義,象徵著生命的韌性與充實,也在推特上以hashtag #LiveBoldly(勇敢活著)廣為流傳。然而(以下劇透),在電影結尾男主角選擇以安樂死結束自己的生命,留給女主角這樣的話:「我無法帶給妳幸福,妳該去追求更好的人生。」
浪漫情節下,電影隱藏了什麼爭議?
艾倫是一位屬於團體Not Dead Yet(直譯:生命還未終結)的社會運動家,認為這故事錯誤地詮釋了大部分身障人士的人生。「這部電影感覺就是要說身障者只能以悲劇詮釋,而身障人士該選擇的結局是死亡。這會無意間形塑一種主流社會價值,讓人覺得身障者活著是多麼不幸的事。」
障礙研究領域(Critical Disability Studies)博士生,同時也是身障部落客莎徳(Kim Sauder)針對這件事發表了更多的看法。他認為「我就要你好好的」似乎暗示著觀眾「死亡」對「身障者」來說是一個比活下去更好的選擇,而除了扭曲身障的詮釋,電影內容也缺少了真正來自於身障者的聲音。
這樣的電影之所以有害,是因為它帶給了大多數觀眾一種「身障者的真正感受」的假象。如果真的去傾聽一個身障者的心聲,觀眾應會發現即使他們想要尋死,也應該會有不同的掙扎、對生命的熱愛等複雜多元的感受。但在電影裡,觀眾很容易會認為俊美多金、鬱鬱寡歡的男主角就是身障者的代表形象,而把安樂死過度簡化為單薄、催淚的悲劇象徵。
人們如何看待這部電影?
而在網路上也掀起了一波討論熱潮,這次的標籤是改寫電影的名稱為#MeBeforeAbleism,Ableism意指健全主義,也就是以局限於一般健康人的角度思考與行動,對障礙者產生有形或無形的歧視。
以下列出一些網友對此電影的評論。
「身障者的人生不該是一個警世寓言。」
「我們每個人都是值得出生的,但是社會卻一直告訴我們不是這樣。」
「我值得看部不再消費身障人士的電影。」
「疾病或障礙並不代表你沒資格活出一段充實有意義的人生。」
從作者與導演的角度,他們究竟想要傳達什麼?
2013年,「我就要你好好的」原著小說作者莫伊絲(Moyes)在Goodreads的專訪解釋出她最初的用意,來說明小說中頗受爭議之處:「我希望我的作品帶出了不同的深度,讓大家知道其實身障人士想要被對待的方式與我們所想的不同,身障者與非身障者都是一樣的,只是作品裡男主角的行動受到生理限制罷了。」
她還說:「身為天生有聽力障礙孩子的母親,我發現讓我們最難過、最受傷的並不是小孩的狀況,而是他人的態度。我收到很多很多信來自於四肢癱瘓的讀者與看護們,他們感謝我代替這些族群表達了真正的想法,也很感謝我創造了一個這麼帥又浪漫的身障角色。」
導演在上映前也注意到了這些不同觀點的回應,並表示:「這並不是代表所有人的故事,電影呈現的是一個身障者的選擇,並沒有試圖指導所有人也這麼想。」
不過是場電影,但它會如何影響社會與身障者?
儘管導演將此議題詮釋為個人選擇,但像電影這樣強大且具渲染力的媒介,選擇與呈現素材時應以更縝密和共融的觀點去思考。
例如,電影中有一段男主角自述為何不想去巴黎的情節,顯示脊損傷者可能面臨的諸多心裡掙扎或環境考驗:缺乏無障礙計程車、無障礙餐廳;想要回到過去、以「健全人」的姿態受到法國女孩子們的歡迎...很可惜的是,電影仍是將障礙者的不便聚焦於男主角個人的「問題」核心,忽略了障礙其實遠遠不只是個人層次,更是制度、環境缺乏共融性的社會結構問題。如果演出裡可以呈現出社會為障礙者設計了什麼樣的共融措施,怎麼樣協助身障者有更寬廣的選擇,或許更能連結這部電影原先的主題:生命的堅實與可能性。
每個人對於電影的解讀與感受都不盡相同,但既然選擇了將身障者做為電影最主要的元素,如果有更多商業元素以外的呈現和格局,身障者的形象可以更加立體完整。
參考資料:
‘Me Before You’ Criticized For Its Portrayal Of Disability,作者為Cavan Sieczkowski。
延伸閱讀:
【自閉症|看似異常卻是尋常,走進電影《證人》的世界|礙的萬物論】
【身心障礙的電影角色,該由誰飾演?】
【議題|川普模仿身障者惹議,那沒有身障者舞台的好萊塢】
編譯簡介: 米蘭,目前就讀於成大外文系。現實的理想主義者。九零後摔不爛的孤獨草莓。常常與理性跟感性糾纏不清,喜歡思考、翻譯、寫作,還有英語教育。是美劇狂熱者也是天文愛好者。對台灣社會有種使命感,希望帶給台灣社會不同影響。如果你也對以上任何一項有興趣,我們可以一起坐下來聊聊!
編輯簡介:杜文慈,卡在跌跌撞撞的菜鳥時期,平日喜歡關注社會議題和文字創作,相信一個人的力量雖然微渺但總能改變些什麼、讓世界變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