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志偉 / 若水 Flow 專案經理
從踏入社會工作以來,其實沒想過一般型企業、庇護性工廠、跟非營利性組織,能夠有什麼樣的關聯甚至結合。以往的觀念較認為身心障礙者能做的事情有限,走在路上,看到需要幫助的身心障礙者,往往也都認為,他們只需要別人的幫助。
但幫助的定義,廣義來說就是金錢援助;每當新聞報導上指出又有某弱勢族群或機構團體欺騙社會大眾來換得金錢收入,賺取黑心錢時,這也常讓我對於付出「幫助」、或者「關懷」這件事感到矛盾,我們真的幫助到身心障礙者嗎? 難道就只能夠用捐款或照護的方式幫助他們嗎 ? 一堆的疑問,在進入「若水」前,心中一直無法得到真正的解答。進入若水後,我才發現原來企業是可以跟身心障礙者結合的。
讓我意外的是,很多身心障礙者不需要別人的捐款,或是其他的金錢援助,他們能夠靠自己的力量自給自足,能夠跟企業並存,跟非身心障礙者一起工作。只要善加利用輔具與標準作業流程,即使困難的工作內容,都可以利用拆解的方式,讓工作執行的困難度降到最低。
這也改變一般大眾對於身心障礙者所能夠提供的工作能力及效率低的偏見。身心障礙者不需要繁瑣的教育訓練課程結束後才能夠進入職場,而是利用階段性的訓練,慢慢建立身心障礙者的專業能力,最終達到公司的產能最大化。
雖然企業初期付出的成本較高,但如果能夠不因其身分的特殊性,讓一個工作能力強且能幫助公司獲利的身心障礙者踏入一般企業工作,更能解決目前社會上身心障礙者的就業問題,「社會企業」的重要性跟其優劣性很明顯的能夠看得出來。
剛進若水一開始對於身心障礙者其實有些擔心與困惑,因為從沒與身心障礙者共事過,不曉得該如何與他們相處,甚至會害怕他們會不會不願意與非身心障礙者敞開心胸交談或做朋友等等,很多疑問讓我前幾個月幾乎都會比較注意與他們的相處方式。
但漸漸的,發覺到身心障礙者除了先天或後天有一些與非身心障礙者不同外,其他根本就沒什麼差異,只要真誠地對待他們,適時用同理心的角度去看待,慢慢地去了解身心障礙者,他們也可以是很好的工作夥伴跟朋友,一樣可以很活潑、開朗、幽默,甚至在工作的表現上,並不會輸給非身心障礙者,這也是我很佩服他們的地方,身心障礙者每天為了生活,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努力著,我們也應該要踏實的過每一天。
許多民眾會覺得社會企業跟一般企業沒什麼兩樣,都只是為了公司獲利。但「社會企業」跟「一般企業」有著最大的不同點是,社會企業不以公司股東獲利為最大準則,其企業營利以公司與員工為最大考量點。試想,如果企業永遠以股東或是公司自身利益為主的話,能夠永續發展的機會真的會比較好嗎?就目前觀察起來好像並非如此。我認為,只有員工對於工作和公司懷抱著熱情及夢想,公司才會越來越進步。
因為人跟公司本來就是互利共生的,這也才是公司永續發展的關鍵。其實,在問過身邊很多朋友後,發現大家對於社會企業其實是很陌生的,甚至會認為就是在做公益事業。但在解說社會企業的存在目的之後,很多朋友都很認同社會企業的存在,越來越多人開始關心社會問題,也代表著我們所選擇的這條路是正確的。
我也相信,只要我們能夠讓「社會企業」的價值讓所有企業都能夠看見,必定能夠使企業開始大量雇用身心障礙者或是朝向「社會企業」發展,共同解決社會問題,使每個有能力的人都能夠為這個社會更進步、更美好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