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我想要你這樣對我說】

礙的萬物論

當你遇見身障人士時,你會有什麼感受?如果你像大部分的一般人那樣,你可能會有一些複雜的情緒。出於所謂的「同情」,你想要了解眼前這位身障者的生活以及沒有視力、沒有聽力或無法自由行動的生活會是什麼樣貌的;你也可能出於無知甚至恐懼,不知道對身障者適合說什麼話,甚至無意中傷害了別人還不自知。

或許你的家人和朋友中有身障者,也或許你單純想了解如何與身障者溝通,現在讓我以我的觀點回答你,但請記得,我不能代表所有障礙者。

就如你日常與他人溝通一樣,尊重你眼前的每個個體,我們的對話就可以很愉快。

適合的對話

1.「嘿,你看過那部電影了嗎?」

有人避免與身障人士交談是因為他們擔心有太多令人尷尬的用語,比如可能會不小心問了視障者他們是否「懂」(原文指see,有「理解」的意思,也有「看見」的意思)什麼事情,或是問了聽障人士有沒有「聽」說過最新的消息? (原文指hear,有「知道」的意思,也有「聽見」的意思)一般情況下,我對於無意中說出這些常用詞彙的人不會有太多反應,對我而言,它只是我們常用對話的一部分。 當然也有例外的,例如剛剛失去視力或聽力的人可能會對相關詞語很敏感,這也值得你特別去注意。 但最重要的是,我希望像其他人一樣輕鬆交談,因此不必過度小心翼翼,像對待一般朋友那樣互動就好了。 

2.「這東西我幫你拿過去,會有幫助嗎?」

有些熱心民眾會很積極想提供協助,但請先暫停一下!突然抓住視障者的手臂可能會使他失去平衡,未經詢問就想操縱輪椅上的把手可能會讓人翻倒在地,所以當你看到可能是身障人士的人正在苦苦奮鬥時,切記先詢問對方是否需要你的幫助,且不要因為被拒絕而感到冒犯。畢竟突然碰觸身體或輔具,等同介入對方的隱私空間,在沒有詢問過的狀況下貿然行動,反而可能可惜了你的好意。此外,我們通常已發展了一套不同於一般人、但一樣有用的方式來處理這些事情。如果你出現時先詢問我們的意願,我們會很感謝。

圖源:unsplash

3.「我們這棟大樓有設無障礙空間,歡迎使用。」

無論是何種障別,身心障礙都可能會讓移動變得困難,更凸顯了無障礙公共設施與建築的重要性。 無障礙不應被視為因應法規的產物,而應發自內心去思考,一個共融的社會中,要有哪些通用設計讓每個人都能在有需求的時候,獲得需要使用的資源和設施 。

雖然身心障礙法案和相關無障礙建築的規定現在已經很普遍了,但是對於我們來說,人們對於「無障礙」的認知更加重要:我們可以感受到被尊重(保持坡道暢通無阻、保持常用的出入口暢通),而不是被視為額外的負擔。

4.「我很重視你的工作能力,你被錄取了!」 

台灣的無障礙職場已經持續改進,但在為就業名單增加多樣性方面並沒有那麼見效。根據105年度的勞動部調查資料,身障者的勞動率約只有一般人的一半,而失業率卻超過一般人的兩倍。隨著科技進步和相關輔具的出現,現今的身障人士有機會能夠和其他工作者一樣有效率地工作。我曾見過一個案例,他曾因無法在工作中校對自己的備忘錄而感到羞愧,並因此認為自己不是合適的人力資產。但語音轉成文字的技術在1985年左右上線後,他的生產力就開始上升。「人們往往對身障人士沒什麼期望。他們無法想像自己能夠做我完成的事情。」在柏金斯啟明學校(Perkins School for the Blind)工作的伯尼爾說道。「但我希望人們願意讓我做事,如果我覺得我能做到的話。」透過提供身障者就業機會,不只身障者本身,整個組織、甚至是身障者本身的家庭都能夠受益。

圖源:unsplash

不適合的對話

1.「你的身體出了什麼問題?

身心障礙並非需要羞於啟齒的話題,但那畢竟是相對私密的個人狀況,應假定對方可能會因為這樣的問題感到不適,即使是出自於友好、想要理解對方的初衷,問的時候也該多加留意用詞和態度。除非你很了解這個人或對方自願說明清楚,否則只關注於障礙的開場白,等同將眼前的生命簡化到只剩一系列病症或障礙的名稱。

此外,隨著障礙概念的演進,社群裡很多人認為障礙並非單純受限於身體狀況,而更多是源於社會無法適應和容納所有不同特質的人,(同場加映:求職故事|失能的不是我們,是社會這樣的問句卻是相對狹隘地將焦點放在我們的身心狀況。

2.「我會替你祈禱早日康復

同情是對一個身障人士最具攻擊性的反應之一。雖然祈禱者可能出自一個善意的初衷,但大多數身心障礙者可能更寧願你是向國會議員發聲、爭取身障者獨立生活的設施,或杜絕就業歧視。否則,祈禱這樣的行為可能暗指身障是須要被「治癒」和可能「康復」的,對於障礙情況屬於永久的夥伴而言,是種不必要的同情與標籤。

我也認為,將身障者視為「鼓舞人心」的象徵是非障礙者自以為高人一等的想法。我們只是想像其他人一樣過自己的生活。(同場加映:我們沒有那麼不同|多重障礙者的校園日誌)但你的評論將產生負面影響,提醒我們外界是如何為我們貼上不必要的標籤與詮釋。

3.「有兩座輪椅要過來了」

沒有人希望他們的人格被降低成等同於他們的輔具,這是十分無禮的行為。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其他過時的、非人性化的語言可以避免,我就不一一列舉了,不過你大概可以想像到有哪些將身障者視為「殘」、「奇特」化身的詞彙。例如,『殘障』這個詞語早已經不被使用,取而代之的是更中性化的『身障人士』,這個詞語描述生理上的事實,但並不意味著社會上的意義也是如此。

對身障者最適合的稱呼眾說紛紜,我認為最好的方法是先識別一個人本身的特性,然後才是識別他們的身障。 比如說我是「一個有癲癇的人」,而不僅僅是「癲癇患者」。當然,如果你不確定一個人喜歡哪個詞,禮貌地詢問通常就會得到正確答案。

圖源:unsplash

4.「你是天生就這樣嗎?」

你絕對不會用憐憫的語氣這樣詢問一個朋友,但一般人仍常常將身體部分的障礙誤認為是整個人都有障礙,甚至將身障與受難、痛苦等負面形容聯繫在一起。 他們無法想像身障人士會幸福,並將我們都視為不幸的受害者。 「有不是身障者的陌生人來找我,不是為了打招呼,而是問我『怎麼了? 你發生了什麼?』」伊士曼柯達營銷總監蒂姆沃恩告訴《多元化企業》(DiversityInc)雜誌公司。 

像所有其他人一樣,身障人士也在尋求生活中的滿足,儘管我們需要克服額外的障礙,但這並不意指我們失去了所有能力。 

5.「你無法照顧小孩。」

身障人士最大的戰役之一就是維護家庭生活。 (同場加映:家庭|你可以不是一百分的父母,但你可以是最幸福的父母)關於身障人士是否適合照顧孩子,甚至可能把遺傳病傳給孩子的考慮或偏見依然存在。 在這一論點的背後隱藏著這樣的假設:身障人士沒有能力撫養孩子,這一論據被用來合理化美國政府在1960年之前對6萬名美國身障人士進行絕育的措施。然而,我們應該將是否適合當父母的權力還歸於身障者本身做決定。僅僅因為面臨身心上的挑戰,並不意味著他們一定不能在完善的社會系統支持下成為好父母。任何時候,當我們開始對人們可以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做出假設,都是一件危險且自以為是的事情。

6.「可是你要怎麼進洗手間?」

你不會向其他人詢問上洗手間的習慣,也沒有理由認為一個人的身障狀態可以是被問的理由。很多人基於好奇心(無論是善意或惡意)會向陌生人詢問生活中的隱私細節,但沒有人有義務回答這樣相對冒犯的問題,雖然向人們介紹無障礙廁所的議題很棒,不代表身障者在生活上的諸多不便要成為你津津樂道的談話主題。如果你真的關心無障礙議題,以洗手間的話題為例,不妨改成這樣的問法:「有什麼你認為還可以再改善的無障礙洗手間設備?要怎麼做可以讓你使用得更舒適?」 

看完這十句話,你是不是也漸漸放下不知如何和身心障礙者溝通的害怕了?

雖然沒有人可以代表所有身障者去回答想聽到或不想聽到的話有哪些,但「尊重」與「將心比心」,永遠是人類共通的語言。



參考資料:

CURIOUS ABOUT WHAT TO SAY TO A PERSON WITH A DISABILITY? HERE ARE 5 THINGS TO SAY AND 5 THINGS NOT TO SAY

延伸閱讀:

>【愛情|無論身分,你都值得被愛

>【身障者的保險困境,那被拒於門外的一群

>【給對職場感到不安的身心障礙者的一封信


編譯簡介:哈囉~我是來自台南的力前,一直都在台北求學、目前是一名社企工作者。大學讀數位娛樂與遊戲設計學系,但不熱衷時下的線上遊戲。平日喜歡關注社會議題,也愛聽音樂、查資料、閱讀、和伺候寵物 (有調皮的喵咪當傲嬌室友)。

編輯簡介:杜文慈,卡在跌跌撞撞的求學求職交替期,平日喜歡關注社會議題和文字創作,相信一個人的力量雖然微渺但總能改變些什麼、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More Stories
新加坡身障社區
新加坡以通用設計,打造全球首座「友善身障」社區中心!